A
A- A A+
Hot Topics 娛樂追蹤

Junk Food Addiction 讓人上癮的 8 種垃圾食物

2018-04-19 (星期四)

2018-04-19 (星期四)

上學上班壓力大,手邊若有零食飲料,吃了好像能紓壓。但一開始吃了,薯片一片片的往嘴裡塞、珍珠奶茶愈吸愈嚼越帶勁,怎樣都停不下來,你知道為甚麼嗎?好,我意志軟弱,我認了,但原來很多「垃圾食物」真的容易讓人上癮。何謂「垃圾食物」?一般而言,熱量高但營養價值低者,如高脂、高糖、高鹽的食物,都會被歸類為「垃圾食物」,所以大部份的零食和快餐均在此列。 

為甚麼我們吃這些「垃圾食物」會越吃越起勁?原來長期吃「垃圾食物」會導致多巴胺分泌,從而產生快樂滿足感。但多巴胺過度分泌會導致多巴胺受體減少,要不斷增加「垃圾食物」的攝取量,才能達到相同的快樂程度,就如染上毒癮般短暫成癮。雖然這多是因為心理因素引起,但就是無法戒除。

There is a reason you might reach mindlessly for potatoes chips. The potency and absorption rate of junk food share similarities with those of addictive drugs, a University of Michigan study found.  The top 8 most addictive foods are pizza, chocolate, potato chips, cookies, ice-cream, french fries, cheese burger and soda drinks.

美國 University of Michigan 研究人員做了一份研究,請受訪者根據 Yale Food Addiction Scale 評估自己的飲食習慣,用數字 1 到 7 給食物打分數,1 表示最容易抗拒,7 則是最難抗拒,最後研究人員歸納出 8 種最容易上癮的食物:

披薩(上癮分數: 4.01)

披薩(上癮分數: 4.01)
巧克力(上癮分數:3.73)

巧克力(上癮分數:3.73)

披薩帶著一層厚厚的芝士和油脂,榮登最容易上癮食物冠軍。美國農業部資料顯示,每天有 13%、相當於八分之一的美國人吃披薩。吃一片披薩就需要跑步 43 分鐘才能抵銷吸收熱量。

向來巧克力被認為有種令人無法自拔的魔力,美國 Drexel University 發現,人們吃巧克力時感覺到的快樂和「想吃更多」的渴望,跟吸毒時的感受相似。心癢癢吃一排巧克力,要跑步 22 分鐘才能抵銷。

薯片(上癮分數:3.73,與巧克力並列)

薯片(上癮分數:3.73,與巧克力並列)
餅乾(上癮分數:3.71)

餅乾(上癮分數:3.71)

對於愛好零食的人來說,薯片既是最好的朋友,也是最壞的敵人。沒有人能只吃一片就罷手。美國化學學會的一份研究發現,當老鼠能選擇要吃薯片還是平常食物時,老鼠全都選擇薯片薯片對老鼠的腦部行為有顯著影響。老鼠吃薯片吃太多,是為了要快樂,不是為了果腹。

美國 Connecticut College 的研究顯示,對老鼠而言,Oreo 餅乾就像古柯鹼一樣容易上癮。雖然有人質疑這份研究,但其他一些研究顯示,糖和毒品確有關聯。小小的巧克力餅乾來上 4 片,就有 192 卡路里和 10 克脂肪。

冰淇淋(上癮分數:3.68)

冰淇淋(上癮分數:3.68)
薯條(上癮分數:3.60)

薯條(上癮分數:3.60)

冰淇淋的外觀既能迷住你,也能毀掉你。其實冰淇淋就是奶油加牛奶,含有超多對你不利的飽和脂肪,也就是說,吃冰淇淋通常會讓你體重上升。一份 Ben & Jerry's 香草冰淇淋就含有 230 卡路里。

薯條酥脆可口,讓你愈吃愈想吃,不過薯條這類油炸食品都含有可能危害健康的「丙烯醯胺」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,丙烯醯胺會導致動物罹患某些種類的癌症。一大份麥當勞薯條就高達 510 卡路里。

芝士漢堡(上癮分數:3.51)

芝士漢堡(上癮分數:3.51)
汽水(上癮分數:3.29)

汽水(上癮分數:3.29)

芝士的美味讓人神魂顛倒,不過芝士漢堡含有許多會讓動脈硬化的成分,如鈉和飽和脂肪。一個 Burger King 芝士漢堡有 630 毫克的鹽,幾乎是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日鹽分攝取量的一半。

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喝掉 150 公升汽水,平均每人每天喝下 6 大湯匙的「添加糖」,其中一半來自含糖飲料,想健康,最好盡量多喝白開水。飲一罐汽水,跑步 13 分鐘才能抵銷吸收熱量。

研究同時發現,最不容易讓人上癮的食物前 4 名分別是青瓜、胡蘿蔔、豆類製品和蘋果。

研究同時發現,最不容易讓人上癮的食物前 4 名分別是青瓜、胡蘿蔔、豆類製品和蘋果。

Photo source: Pixabay